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动态要闻

气候适应型城市如何建?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等8部门联合发布通知,确定39个市(区)为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统筹推动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加强对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风险评估,完善实施方案,细化重点任务和职责分工,不断增强城市韧性,助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作为试点城市,扬州、成都等地陆续发布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以有效应对不利气候事件,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安全相对可靠。


完善城市生命线

为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科技厅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明确将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

方案要求,扬州市以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起点,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包括建立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协调机制和健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优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韧性、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八个方面,为市民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幸福指数。

其中,要求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韧性,完善城市生命线系统和建设通江达海的绿色水运网;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强化水资源配置管理等。


体现巴山蜀水特质

四川省成都市把安全发展贯穿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全过程,构建“行动方案+年度要点”为统领的应对气候变化实施体系,重点领域适应行动稳步实施,累计建成天府绿道超7000公里,建成海绵城市项目2000余个。同时,成都市将公园城市与气候韧性理念紧密结合,为探索基于自然的气候适应型解决方案提供了重要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有利于增强城市抵御气候风险冲击能力,丰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内涵。

广元市不断加强城市韧性、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构建形成“一带两廊两区”市域城镇空间、“两环、七射”市域绿道体系和“三轴、六片”中心城区绿道空间结构,累计建成绿道136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持续扩大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范围,绿色建筑占比超过89%,实现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全覆盖。全面铺开城市海绵化改造,发布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连片推进排水防涝、雨洪通道、雨污水管网、海绵小区、海绵街区、新型绿化“六大工程”,打造具有巴山蜀水特质的气候适应型示范城市。


全链条风险管理

重庆市17个市级部门联合印发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聚焦两大系统,提升五种能力,强化气候韧性,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分析研判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努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

两江新区以城市安全宜居为目标,以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为抓手,以“1+9+3”(1即全面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9即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等9项重点任务,3即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效提升等3个重点目标)的框架体系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促使市政、电力、通信等领域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和知识广泛普及,人员意识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试点工程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推进防灾减灾基础工程,统筹推进城市堤防、排水管渠、排涝除险等设施建设,治理城市洪涝问题。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强气候变化对基础设施的影响监测和风险预警。有效监控薄弱环节和各类风险点,动态评估风险等级与强度。实施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气候变化风险区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形成“实时监测—信息传递—风险评估—动态调度—效果分析”的全链条风险管理体系。

提升城市供水系统韧性。强化应急供水能力建设,推进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建设和应急备用水源使用与管理。中心城区重点建设红岩村大桥、礼嘉嘉陵江大桥等13条桥隧应急供水互联互通管道,提升各片区供水互联互通能力。发挥观音洞水库等水库的有效补充和备用功能,逐步形成“两江互备、江库联动、互联互通”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科学布局绿道系统

天津市制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锚定2025年、2030年、2035年工作目标,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举措,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完善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滨海新区把重点放在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上,要求根据海平面变化情况调整沿海地区建筑物标高及相关防护设施的设计要求;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打通城市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整体推进全市城镇排水体系建设,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相关负责人表示,适应气候变化关系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公众参与。未来,将推进政府机关、企业和社会组织、社区、学校等不同主体的气候适应能力建设,加强针对气候变化风险与适应的科普宣传与志愿者行动,有效提升公众意识。


摘自:住建部网站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金融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再次联合发文 优化完善城市协调机制 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
下一篇: 浙江:开拓创新实干争先 高质量打好生活垃圾治理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