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动态要闻

活化村落基因 赋能乡村蝶变

发布日期:2025-04-07 浏览次数:0

豫西大地,崤函深处,一座座古村落犹如散落的明珠,在时光长河中闪烁着独特光芒。青瓦土墙的地坑院深藏地下,蜿蜒的石板路串起炊烟袅袅的古巷,百年古树见证着农耕文明的生生不息。河南省三门峡市以承载着豫西文化基因的传统村落为支点,创新构建“433”保护利用体系,让沉睡的古村落焕发新生机。目前,全市30个国家级、94个省级传统村落星罗棋布,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四种模式”激发村落生机活力

坚持“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活化利用”的发展理念,三门峡市在全面摸清传统村落底数的基础上,指导68个村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结合豫西地区资源禀赋、民俗文化,聚焦“民俗、民居、民风”保护传承,分区域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山村旅游、休闲旅游、“古村保护+红色旅游”四种特色模式。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以陕州区张汴乡地坑院为载体,沉浸式展示体验剪纸、锤草印花、庙会、十碗席等民俗文化;山村旅游模式以渑池县赵沟村明清四合院落为核心,依托原生态古村落,发展古村历史文化旅游;休闲旅游模式以卢氏县山水生态民宿为代表,通过恢复、改造山村民居等方式,把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体验结合起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古村保护+红色旅游”模式以卢氏县兰草村、青山村为代表,将红色资源与古村保护相结合,打造红色教育旅游基地,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精神。

“三条路径”构建保护利用体系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三门峡市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共赢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格局,并且立足传统村落资源禀赋,探索出市场化运营、资金整合、社会协同的活化利用路径。

首先是创新保护运营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强化传统村落整体运营,探索实施“委托管理”“产权流转”,盘活闲置土地、空闲房屋等资源开发建设,形成以陕州北营、卢氏新坪为代表的旅游运营村,全市19个传统村落已发展成省级乡村旅游村。

其次是发挥政府资金作用,加大保护力度。积极申报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先后争取财政补助资金8960万元,对渑池赵沟村、陕州曲村等28个传统村落实施保护,卢氏县还成功入选2024年全省集中连片保护项目。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的重要肌理,对传统建筑、院巷进行修缮保护,完善村落基础设施,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

最后是推动多方力量参与,探索适宜性保护利用方式。建立“政府+社会经营主体+村组织”共同运营模式,推行“整合古民居产权,统一保护利用”做法,协同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传承项目实施。在陕州区,村民房屋产权得到了有效整合,相关单位还投资8000余万元,对张汴北营村50座地坑院进行了修缮。村集体通过集体用地和房屋入股,景区旅游开发公司进行日常运营维护,共同打造出陕州地坑院4A级景区,形成了新的文化地标。卢氏县以农旅融合和乡村产业振兴为抓手进行招商引资,吸引资金约1.98亿元,借助周边4A级景区“豫西大峡谷”客流,将旅游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养生有机结合,每年吸引游客30万余人次。

“三个融合”提升乡村发展成效

在聚焦传统村落全要素价值转化过程中,三门峡市以产业融合为纽带、文化传承为灵魂、生态保护为基底,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用促保,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保护与发展互促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实施农文旅融合、产业融合和研学游融合,让古村落焕发时代新活力。

农文旅融合已经渐成趋势。当地先后打造湖滨区高庙乡穴子仓村等旅游项目,发展“栖云山居”“云岫”等特色精品民宿21家,探索“沉浸式演艺、乡村民宿游、露营体验游”等农旅新业态,培育“民俗+非遗”“民宿+书屋”“民宿+美食”等融合型经济新业态,推进传统民居特色化、精品化、集群化、品牌化协调发展。陕州曲村借助地坑院发展农家乐22家,带动就业60余人,户年均增收18万元;卢氏新坪村发展农家乐70多家,建立摊位39个,带动就业超过280人,户年均增收15万元。

产业融合是发展必然。加快对传统村落产业体系整合重构,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果品、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推动传统村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绿色食品数量达到11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

研学游融合成为新亮点。依托豫西特色民居,该市打造非遗民俗体验、红色旅游为主的精品研学游路线。卢氏县以红25军长征线路、“红军驿站”、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为依托,把红色主题、红色元素注入传统村落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资源之中,开发红色精品研学游路线,切实留住了传统村落的灵魂、血液和根脉。

信息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