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动态要闻

从雄安读懂“数字孪生”

哪条道路车流量比较大?地下管廊里有没有异常?小区里的垃圾箱有没有满?在河北省雄安新区,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更了解这座城市的,是城市的“大脑”。

拱形的建筑立面,与湖景水面中的倒影融合,构成灵动明亮的“大眼睛”。雄安商务服务中心西侧,被称为“雄安之眼”的城市计算中心,是来雄安必看的网红打卡地。

一块巨大的电子屏上,清晰地显示着地下管网数据、道路交通信息乃至整个雄安新区的城市运行数据——这里是城市管理的智慧中枢。

“雄安之眼”为整个“数字孪生”城市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把城市各领域的数据进行汇总集成,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监管一张网、城市治理一盘棋”,是雄安新区的城市“大脑”。

什么叫“数字孪生”?

“雄安新区每建设一栋楼,都会在网络平台形成与之孪生的数字化建模。”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王子轩解释称。

在数字孪生的技术基础上,城市“大脑”对城市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

走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一条主干道上,当你遇到的第一个交通信号灯变为绿灯后,以每小时40公里的车速匀速开行,遇到的一路信号灯都是绿灯,这个“绿波带”被人津津乐道。

“绿波带”的实现,是根据路口间距、交通流量等信息,对交通信号灯的配时等做相应调整,使得车辆行驶时实现一路绿灯或少遇红灯。在城市计算中心的“数字道路智能运营中心”平台上,当前的车流量、拥堵指数、路段平均速度等数据都实时显示。

街道两旁的“智慧灯杆”对此也功不可没。一根根竖立在路口的多功能信息灯杆,配置了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功能智能设备,能采集、汇聚、传输图像数据、雷达数据并传送到统一云平台。

雄安新区的“综合管廊智能化管理平台”与现实中的管廊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该平台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集合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同步建有BIM(建筑信息模型)。

“一般工程的BIM以展示为主,综合管廊的BIM真正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当中,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业务经理刘文举说,雄安新区的地下管廊长、管线多,其中布设了大量的传感器,可以及时将管廊内的环境参数信息实时回传至管理平台,实现线上巡检查验。

人工智能、5G传输、BIM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诸多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被应用于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管理。“管廊里有大量的城市生命线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影响很大。而在智能化管理平台上,漏水、燃气泄漏等情况发生,系统能自动预警。”刘文举说。

一个是一砖一瓦砌成的现实城市,一个是信息技术搭建的数字城市。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雄安新区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

独居老人在家,出现意外如何及时发现?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的“多表集抄”系统通过数字化应用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多表集抄”系统的“住户用能指标分析”功能里,居民的用水、用电、用气数据能实时得到采集,据此分析其入住状态。

“我们在征得亲属的同意后,把独居老人的‘多表’信息列为重点关注对象。”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与运营中心工作人员陈海旺介绍说,如果长时间没有用水数据,系统会自动生成预警事件派单到社区,由工作人员查看老人是否需要帮助。

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与综合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视频一张网平台以及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共同构成了雄安新区智慧城市中枢的“一中心四平台”,将城市的所有数据汇集起来,从源头上形成高质量数据。

建城上“云”,智慧工地、智能接驳、智慧社区、数字资产交易……在这座未来之城,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应用场景层出不穷,全面赋能城市建设、交通、运行、政务、生活、产业等方方面面。城市“大脑”记住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未来,正让雄安变得越来越“智能”。


摘自:住建部网站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持续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全面推动住建领域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下一篇: 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榕召开